科技支撐江西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的系列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中醫藥強省戰略的決策部署和《江西省委 省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推動江西省中醫藥傳承創新,實現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江西省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將江西省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中醫藥科技創新先行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醫藥科技服務創新示范點,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要素匯聚、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保障體系完善,占領中醫藥創新價值鏈上游,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推動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與中醫藥強省建設。
二、重點任務
(一)夯實傳承創新基礎
1.傳承中醫藥精華。圍繞旴江醫學流派與江西省歷代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以及“樟樹幫”、“建昌幫”傳統炮制技術工藝,設立中醫藥學術傳承項目,并持續滾動支持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建立中醫藥古籍與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推進活態傳承,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做好中醫藥經典名方、民間驗方、秘方、技法和獨特傳統炮制技術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責任單位:省中醫藥局、省衛生健康委、江西中醫藥大學,排第一位的為牽頭部門,其他單位按職能各負其責,下同)
2.推進中醫藥創新。深化中醫藥原創理論、診療規律、作用機理的現代詮釋與重構,科學闡釋中藥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立足中醫治未病與防治重大、疑難、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具有獨特優勢的領域,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的臨床設計、新型研究策略與方法學體系。在省級各類科技計劃中設立中醫藥專題或重大專項,持續支持中醫藥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以及人才團隊、平臺基地建設;新設立廳級中醫藥重點科技項目及相關平臺、基地建設計劃。(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3.完善中醫藥標準。對接全國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際中醫藥標準化技術組織,參與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修訂地方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和團體標準。圍繞中醫診療和中藥全鏈條產業,開展中藥材物質基礎及質量標準研究,制定、修訂贛產中藥材種植(養殖)、采收、加工和儲運技術標準,建立贛藥評價標準體系,重點關注抗病毒類中藥材和中藥發酵炮制標準建設。健全江西中藥飲片標準體系,修訂實施江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建立健全熱敏灸標準體系,研制熱敏灸特色診療相關標準。開展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標準研究,組建中醫藥標準信息服務平臺。(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省藥監局、贛江新區管委會、江西中醫藥大學)
(二)突破關鍵應用技術
4.提高中藥材生產質量。開展江西珍稀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推進“贛十味”、“贛食十味”等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收集、良種繁育、規范化種植養殖研究,切實保障中藥材質量。支持道地中藥材加工利用和中藥飲片炮制研究。建設道地藥材檢測認證中心、道地藥材質量評價研究中心,構建中藥材監管全過程追溯體系。(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業局、省中醫藥局、省藥監局、贛江新區管委會)
5.加快中藥產品開發。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重點高校、高端研發機構及公共服務機構合作,構建源于傳統知識與重大疾病防治的中藥新藥研發體系,針對慢性病、疑難病、新發突發傳染病等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開發有效成分明確、作用機制清楚、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的中藥新產品。針對現有臨床療效確切、市場前景好的中藥大品種進行二次開發,通過生產工藝改造、質量標準提升、劑型改良、作用機制挖掘和臨床再評價,延伸產品生命周期、開拓新市場。深度挖掘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方、醫療機構制劑的科學價值與臨床價值,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進行科學分析、質量控制和現代化改造,開發應用廣泛、療效確切、特色明顯的新品種。(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省藥監局)
6.促進中藥制造裝備和中醫醫療器械發展。加快突破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為中藥制造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方案、資源整合和設備支撐。推動中藥材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生產,支持以熱敏灸設備為代表的中醫康復器具、中醫診療器械的研發。(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省藥監局)
7.增加中醫藥服務供給。建設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江西分中心、江西省中醫藥數據中心,加強國家和江西省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做優做強骨科、婦科、兒科、皮科、肛腸、針灸、推拿及心腦血管病、腎病、腫瘤、周圍血管病等中醫優勢??茖2?。加強中醫藥應急與救治能力建設,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建設,發揮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獨特作用。在全省范圍遴選一批中醫治療優勢病種、中醫藥適宜技術、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來重點打造,提升江西省中醫藥特色服務能力。(責任單位:省中醫藥局、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江西中醫藥大學)
(三)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8.建設高端研發平臺。重點支持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設施)、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籌)和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西分院等建設,穩定支持創新藥物與高效節能降耗制藥設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天然藥物與中藥注射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在中醫藥重點領域支持組建10-15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推動已有中醫領域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提質增效。建設15-20個中醫基礎類、中醫臨床類、中藥類重點研究室,5-10個臨床研究基地。優先支持中藥質量安全、飲片炮制、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中藥制造裝備等優勢領域;擇優支持一批基礎理論、臨床應用和加工制造領域的研發平臺。(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贛江新區管委會、省中醫藥局)
9.建設創新載體。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聯合高校、中醫醫療機構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組建藥物篩選、藥效試驗、藥物安全性評價、分析測試、藥品中試等專業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組建中醫藥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優先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技術標準制定、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新模式,構建眾創空間和虛擬創新社區,建立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業孵化鏈,組建更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服務基地,新增一批中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在中醫藥領域培育發展一批體制機制靈活、研發能力強、示范效應明顯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發展生產性服務,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業設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10.對接中醫藥產業集群。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對接科技孵化集群和產業集群,圍繞南昌、宜春等地產業集群,發揮撫州、上饒、吉安、贛州等地存量資源優勢,形成與產業集群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網絡。充分發揮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創新引領和人才集聚作用,支持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創建國家、省級中醫藥產業集群,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宜春樟樹實施“中國藥都”振興計劃,推動岐黃小鎮建設,強化中醫藥科技創新引領;在撫州進行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熱敏灸小鎮建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上饒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和道地藥材種植,探索中醫藥健康服務新模式;在吉安推進制造業和物流體系建設,創新中醫藥養生保健和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在贛州推進以青峰藥谷為代表的醫藥園區建設,支持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贛江新區管委會、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11.完善成果轉化體系。健全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協同發展,重點圍繞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的項目建設,推進產業鏈配套銜接,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中醫藥領域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企業從研發環節進駐或參與技術協作,打造“中國藥谷”。推進贛產中藥材和診療技術研究,打造“建昌幫”、“樟樹幫”等江西地理標志品牌。積極參與食療產品等中醫藥健康產品成果轉化,促進江西在中醫藥行業細分領域產業生態布局中占據優勢。(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贛江新區管委會、有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12.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定期對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情況、科技成果收益及分配情況進行檢查,以成果轉化水平作為申報科技成果獎勵、科技項目支持的重要依據。完善符合中醫藥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驗收、評價與考核體系。做好科技入園入企、科技特派員等服務,完善政府機構、科研院所、資本市場和行業之間的信息交互溝通。(責任單位:省科技廳、贛江新區管委會、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五)引育創新人才團隊
13.積極引進創新人才和團體。創新引進方式,多渠道多模式引進人才。鼓勵中醫藥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人才訂單式培養,加大對海內外中醫藥產業人才來贛創業引進力度,高標準支持和建設院士工作站,引進3-5個國家級“高精尖缺”創新型人才和團隊。重點引進中醫藥科研和醫療診治及企業管理高端人才,推動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等科技資源匯集地引進100-200名高端創新人才。(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協、贛江新區管委會)
14.積極培養本土人才和團隊。積極支持中醫藥人才申報國家和江西省各級各類人才計劃。重點培養5-10個重大核心關鍵技術人才和團隊。大力實施人才培養計劃,依托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和名老中醫傳承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等載體,著力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組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15.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開展江西省“國醫名師”評選活動,評選20名江西省“國醫名師”,建設20個“國醫名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系統研究整理國醫名師學術思想、傳承學術經驗。啟動中醫藥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項目,培養不少于200名中青年中醫藥骨干人才,重點加強科研能力訓練,提升江西省中青年骨干中醫藥學術素養。(責任單位:省中醫藥局、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
16.實施人才工作配套保障。建設完善的配套設施與新型宜居宜業新社區,實現產城有機融合,為高端科技人才營造健康綠色生態、創新氛圍濃厚的環境和條件。加強對引進人才和團隊的服務保障工作,對高層次人才積極探索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薪酬制度,進一步激發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動。(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中醫藥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科技廳、中醫藥主管部門及其它有關部門協同聯動的中醫藥創新和管理機制,協調做好中藥發展規劃、標準制定、質量管理等工作,形成科技創新項目實施、平臺建設、人才集聚的合力,促進中醫藥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優化創新體制機制
推進科技創新領域“簡政放權”改革,優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績效提升、誠信建設的工作機制。建立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監管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三)加大支持力度
在現有資金渠道中,發揮省級財政科技計劃的作用,研究規劃中醫藥領域的科技研發專題,強化資金引導和撬動作用;對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古代經典名方、醫院制劑等實行后補助支持;發揮科貸通等金融支持作用,運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創投引導等方式,推動創新資源匯集。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創新型企業的獎勵支持政策。將市、縣財政支持和項目申報主體的科研經費投入作為項目立項和資金測算重要因素。(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中醫藥局、省藥監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四)營造創新氛圍
樹立科技支撐中醫藥傳承創新理念,加強政策宣傳普及。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多渠道優勢,實施面向全球的科技招才引智行動。借助院校間、科研機構之間合作渠道,推動開展科技創新領域的省際合作、國際合作,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西分院的牽頭引領作用。在江西省對外開放合作活動中重點推介中醫藥元素,推動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進一步助推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贛江新區管委會、各設區市人民政府)